文物保護利用視角下的文化景觀設計研究
在當前旅游產業逐步興起的背景下,各地景點數量不斷增加,各類景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以滿足游客對多樣化旅游需求的追求。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景區景觀趨同化加劇、游玩內容“千篇一律”,以及因游客量增多而造成的一些遺產主題型景區內文物被破壞等情況。
當前旅游景區內容不斷提質提優,如何在營造場地氛圍的同時保護遺產文化,如何將景觀設計與歷史文脈緊密聯結,是景觀設計師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景區內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在于增強文化自信、維護歷史記憶、促進旅游業發展等方面。而在文化景觀設計中,我們可以通過對文物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設計場景中,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歸屬感。同時可以維護歷史記憶,一定程度保護文物本體,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
一、文化景觀設計對于文物保護的意義
文化景觀設計對于文物保護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能顯著提升場所的文化價值。在如今的快節奏生活方式下,游客往往僅在景區的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天,甚至更短,這種“走馬觀花”的游覽方式很難讓游客深入了解當地深厚的人文內涵,更難以激發他們對文物保護的認知和共鳴,從而讓文物失去了其作為文化自信增強劑和教育資源的角色作用,僅僅成為了過眼云煙般的景象。這種現象無疑是對文物利用的極大浪費。
文化景觀設計致力于對場景空間進行帶有目的性的營造,不僅在美感塑造方面發揮作用,還具有兩個與文物保護高度契合的功能。其一,通過規劃空間限定人們的行為,實現對文物的物理保護;其二,作為文物文化的“加工廠”,將抽象與具象文化通過高精度提煉后準確地呈現給游客,幫助他們快速認知和理解文物的精神內涵。因此,無論是從務實角度對文物進行物理保護,還是對其精神文化進行有效發揚,文化景觀都與文物的保護和利用高度契合。
翠云廊觀樹廊亭
有鑒于此,我們應當將文物保護與文化景觀設計相結合,致力于營造能讓游客快速深入了解和體驗文物深層內涵的環境空間。這不僅能讓他們更好地領略文物的魅力,同時也能通過文化景觀的營造激發游客的情感共鳴,以達到增強文化自信的目的,最終推動文物的保護和傳承。
二、目前景區普遍存在的問題
1. 保護與利用之間的平衡難以把握。
以翠云廊古蜀道為例,雖然目前采取的保護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護古柏,但仍然難以完全避免人為破壞的風險。然而,如果為了保護文物而完全改變游行路線,可能會失去翠云廊景區的體驗價值及意義。
2. 文化景觀節點難以與游客形成雙向互動。
許多景區試圖在更多的空間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但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最終呈現出來的節點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模仿,而無法真正展現出景區的文化內涵和特色。游客無法真正參與其中,也就無法獲得深刻的體驗和感受,沒有形成與文物之間的“對話”,也就失去了文物保護下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的意義。
3. 限制性條件下的挑戰。
2023年4月,自然資源部通報了67個耕地保護督察發現的違法違規重大典型問題,其中大部分問題集中在侵占耕地、違規改變用地性質、超標準建設等方面。而許多景區恰好位于“三區三線”等限制性條件所規定的范圍內,可供景區進行內容建設的機會可能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升景區的體驗感成了一個巨大的挑戰。設計方向也逐漸從創造新的打卡點轉向基于保護景區文化的原則進行景觀更新以促進游客的互動感知。這需要我們更加注重以小博大的“輕景觀”場面,更加注重文化內涵的深層次挖掘與體現。
翠云廊漢德驛
針對上述問題,在文物保護和利用的視角下,文化景觀設計應該著重思考如何誘發游客與文物之間的“情感共鳴”。這并不關乎項目規模的大小,但需要更加精準、正確地展現文化景觀的內涵和特色,從而激發他們對文物保護的意識和熱情。同時,也能夠讓文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精神。
三、文物保護及利用視角下的文化景觀設計探討
1.景區內文物的類型
通過對多個景區的學習參觀,筆者將對應具有文物內容的景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可體驗的文物遺產景區,如翠云廊。這些景點的特征是游客可以更加親近文物本身,體驗感官感受,但同時保護難度也更大;另一類是認知型的文物遺產景區,如古代書法繪畫、器物等,這些文物通常以博物館為展示載體。其特點是內容更為藝術抽象,但可能難以讓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2.體驗型文物遺產景區的景觀空間布局探析
針對可體驗的文物遺產景區,文化景觀主要以生態自然為主,強調突出文物主體的表達。在設計上應優先考慮通過改變游客行為,如游覽路線、道路寬度來控制游客流量等,以保護文物及周圍的環境。其次通過整合相關的文化元素精準地表達于各配套節點空間中。其目的在于讓游客更沉浸地接近文物,更好地理解有關文物的歷史和背景。
翠云廊古蜀道
以翠云廊為例,主要問題在于前文中所提及的如何將文物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在保護好文物的同時能更有效地傳承文化。在這個問題中筆者構想“多元認知”模型以作探討:其一是調整部分原道路分離于文物以外,起到保護局部重點文物的作用;其二在于更改游客的認知空間——從沉浸其間轉換至更開闊的視野并將文物換個角度形成天然的看臺并產生遐想共鳴,最后再回到其間。這也是期望從單調空間到復合空間增加游客從多方位對文物的認知,增強其對文物保護的興趣及主動性。
多元認知模型構想
3.認知型文物遺產景區的景觀空間布局探析
針對認知型文物遺產景區,通常會配備專業的保護和展示設施,同時也會拓展出景觀空間作為附加配套,例如入口空間、集散區域等。這些文物遺產普遍存在一定專業性或歷史性,在快節奏的今天難以被游客輕易理解,因此前置序列空間的設置將成為具有實際意義的場景,通過梳理文物深層次內涵,轉化為高效可理解的場景景觀并呈現,實現文物的價值保護。
在該模型空間中,將前置序列空間根據提取的文化內容劃分為多個階段,在空間上形成寬窄序列。寬空間作為階段性文化內涵的匯合點,而必經之路上的窄空間則作為文化變調激起情緒變化。在整個游覽過程中,通過提出疑問賦予游客情緒共鳴,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其更加積極主動地認知和尋找答案,從而促進更高效地理解其文化內涵。
前置序列空間模型構想
前置序列空間模型的應用
4.促進情緒共鳴——虛擬現實設計手法
在前面提到,景觀節點難以與游客形成雙向互動,可能是由于缺乏與文物的直接聯動。游客可以看見文化元素,但無法直接體驗到這些元素與景區內文物的聯系,因此缺乏深入的體驗和主動認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建筑和城市規劃領域已經應用了AR技術方案:通過將AR技術與游客實際看到的景象疊加,可以形成更加直觀、逼真的展示效果。雖然AR技術運用、提升和普及目前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才能達到理想狀態,但其與現實連接的理念可以通過材質的選擇以及對文化的提取及創作來實現單個場景。
塞爾維亞克魯舍瓦茨堡壘內的“通往過去的窗戶”通過一個簡單的玻璃裝置增強了歷史建筑的現實效果以呈現文物的完整性。這種裝置通過簡單的玻璃啞光印刻完整的文物或需要表達的文化場景內容,在游客主動尋找構圖與文物相結合的瞬間,產生一定的興奮感,并更深刻地強化認知行為。這也為部分在限制性條件下需呈現景區文化的場地提供了更具自然生態的思路。
翠云廊文物保護及利用
以裝置為例,結合前面例舉的“多元認知”模型可知,若通過在側面道路融入類似裝置來展示需要表達的完整景觀場景,或許可以進一步增強對文物的保護意識,幫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歷史、文化和背景。
文物保護和文化景觀設計都很重要。只有合理有效地保護,才能促進對文化遺產的理解、學習和認同,從而形成具有長遠意義的自發性文物保護。傳統博物館方式存在知識獲取限制,而通過認知型場景化處理,人們可以從多感官角度全面了解文物,實現文物保護效益最大化。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第十三屆江蘇園博會:打造“無界”“共享”園博會
繼《第十三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總體方案》獲批后,《第十三屆江蘇省園藝博覽會修建性詳細規劃》也緊隨其后得到批準。根據方案和規劃,本屆園博會以“霞映水鄉、悅享江南、多彩生活”為主題,策展設計將緊密結合城市更新【詳細】
武漢:“借水生景”將讓小河變景觀河
日前,《武漢市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工作方案》正式發布,武漢計劃對江夏區載甫河、黃陂區解放堰河、新洲區土河等3個市級試點小流域,全面實施控源截污、水系治理、生態修復、產業發展,促進流域水環境質量有力改善【詳細】
數字傳播帶火鄉村旅游
近年來,不少傳統古村落積極“觸網”,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數字傳播方式,讓一些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鄉村風光和鄉土文化進入游客的視野,探索“鄉村旅游+數字經濟”發展新路徑【詳細】
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發布實施
日前,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出,全國濕地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起草編制的《濕地生態修復技術規程》林業行業標準發布實施【詳細】